中国不断探讨教育如何适应未来

迅速发展人工智能、5G的同时,中国也在探讨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25日在北京表示,社会对人才、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的需求正发生着重大变化,教育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资料图:上学路上的小学生。张云 摄

当天,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腾讯、全球硅谷投资公司、新东方、好未来等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学无止境·教育为公”的2019未来教育大会。出席此次会议时,李伟介绍,中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6年以上,建成拥有51.9万所学校、2.76亿在校生、1670多万专任教师的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亿万人民通过接受现代教育获得了更广泛、更充分的发展。

此时,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对教育自身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李伟强调,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技术的更新大大加快,单纯的学校教育、一次性教育远远不够,只有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

培养今天的学生,是为了让他们适应十多年后的社会。此次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应充分利用今天的科技手段,推动教育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思维的方式,影响未来的教育。但对未来教育的特征、形态、功能以及教师角色、教学模式变化等,还缺乏清醒的认识,需要进行跨学科、跨界、跨国研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认为,教育应该特别关注底层弱势群体。从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入手,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给每个孩子一个公平起点。如果无法获得公平教育,贫困地区的孩子长大后,就难以从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匹配的就业。

此次会议上,他参照美国经验说,阶级固化、社会向上流动减慢后,就会加剧贫困代际传递。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通常精心培养子女,但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往往选择自然放养。

标签: 探讨   教育   适应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