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二审“患流感戴口罩”写入法条
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3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提交二审,草案二审稿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增加了相应的文明行为的规定。
戴口罩、分餐制、自觉保持社交距离等是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应当遵守的文明规范。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将“患流感戴口罩”等写入法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实际上,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文明行为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艰难性和长远性,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指导。
引导促进文明行为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据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力介绍,草案二审稿增加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包括“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传染病患者配合相关检验、隔离治疗等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不滥食野生动物,不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遇有突发事件时配合各项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认为,草案二审稿在原来重点治理24项不文明行为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体现了立法者对人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的重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目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法律规范,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草案二审稿及时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纳入进来,有利于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郑宁说。
4月2日,《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草案)》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开征求意见。结合此次疫情防控经验,《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草案)》同样提到,在市民应当遵守的文明行为规范中增加一条——患有传染性疾病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是基本的常识性文明行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佩戴口罩应当成为义务。即便是发生一般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为了尽可能避免飞沫传染,也应对佩戴口罩进行规定,这不仅是避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危害性的有效防护措施,也是文明素养的体现。”杨建顺说。
杨建顺说,以条例的形式,将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的一整套措施予以保障,强化具体落实,对于促进文明行为,进而阻断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传染,将发挥重要的法律支撑作用。
多地条例难以落实
制度建设尤为关键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陆续制定了不少文明行为规范条例,但这些条例往往只停留在条例层面,许多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疫情防控期间,最直观的不文明行为就是出门不戴口罩,有些人甚至随地吐痰。
杨建顺认为,全国各地都有此类文明行为规范条例,但很多地方却未能将条例落到实处、做到细处。诸如“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之类的文明行为,虽然人们能够认识到其好处,却往往受限于传统习惯而难以将其化为行动。
“从实践层面来看,要减少或者消除不文明行为是很难的。有些地方的文明行为规范条例在实践中难以落实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立法本身过于理想化,相关规定的内容难以达到科学合理有效;二是由于文明行为本身尚未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又难以用相应的处罚或者强制措施来作为保障。”杨建顺说。
郑宁则分析称,有些地方的文明行为规范条例难以落实,主要原因在于奖惩机制不合理。“条例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并没有设定刚性的法律责任,也缺乏配套制度来激励文明行为,导致条例流于形式。因此,应当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对文明行为予以鼓励,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或者纳入信用档案。”
杨建顺也建议,应当建立相关制度对各类不文明行为进行规制,对各类文明行为进行表彰,让文明行为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宜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重要契机,狠抓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诸多文明行为的倡导和推广。同时,也要认识到,文明行为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艰难性和长远性,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和指导。”杨建顺说。
文明素养亟待提高
规范教育仍需加强
除了疫情防控期间引发关注的不戴口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社会上的其他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
来自湖南省的滴滴司机张先生曾向《法制日报》记者吐槽,他在开夜车时,偶尔会遇到醉酒的乘客,在后座呕吐后,下车时对呕吐物视若无睹。也有的乘客会把口香糖粘在座位下面,很难清理。
杨建顺说:“不文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很常见。北京市促进文明行为社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义勇为、文明出行、文明生活、讲究卫生、志愿服务、乐善好施6类文明行为最受市民认可。这6类文明行为的反面或许就是亟待规范的6个方面。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行为被市民认为最不文明,故而此类行为亟待规范。”
郑宁认为,汽车不礼让行人也是比较常见的不文明现象。对此,可以借鉴杭州经验,号召公交车、出租车带头礼让行人,电子警察抓拍不礼让的车辆,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应对文明行为进行广泛宣传,在社会树立榜样,营造文明氛围。对于一些已经构成违法的不文明行为,应依据法律进行惩处。
杨建顺称,规范不文明行为,要基于分类研究作出判断。对不掩口鼻、不佩戴口罩这种不文明行为进行规范,应当着眼于宣传教育,将危害性说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强化指导和示范。
“落实促进文明行为的举措,既要强调个人遵守相关规定,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水平,又要注重建构和完善相应的程序和标准,并进一步列明肯定的(应当做的)和否定的(不应当做的)事项,使人们能够按照相应的规定顺利有效地实施文明行为。”杨建顺说。(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林银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综合排行榜
-
2020-04-07 13:34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
综合热门推荐
-
2020-04-07 13:34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