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莲杂交水稻:销路不愁 农民有出路

今年9月,由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中巴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等联办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罗田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和代表50余人,在武汉大学杂交水稻专家朱仁山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该县河铺镇1200亩红莲型杂交水稻基地。基地稻穗低垂,绿浪起伏,收获在望。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为何落户偏僻山乡?背后又有怎样一段故事?

镇长敲开专家门

2020年,罗田县河铺镇镇长叶志华敲开了朱仁山的门,希望教授回乡,在河铺开展红莲型杂交水稻种子培育,助力河铺镇乡村振兴。

河铺镇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水稻生物学家朱英国院士的家乡。朱英国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与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杂交水稻并称为“东方魔稻”,是我国杂交水稻重要的遗传资源,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朱仁山教授是朱英国院士的侄子和弟子,也是河铺镇人,两人一起共事30余年。2017年8月,朱英国院士去世后,朱仁山继续探索红莲型杂交水稻的选育与应用工作。

面对初次登门的叶志华,朱仁山问道:“河铺镇有什么?”

除了优良的自然条件,一无基础设施,二无制种技术人员,三无资金,如同一张白纸。

“几乎不可能。”这是朱仁山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寒暄一阵,他送走了叶志华。但叶志华这一次登门造访,打开了朱仁山的一道心门:“朱英国院士吃过挨饿的苦,生前一直有个愿望,用自己的技术为家乡做点贡献。”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这个心愿一直未能达成。

五次登门达成合作

叶志华没有放弃,一次次登门拜访,一次次满怀诚意邀请朱仁山回乡考察。河铺镇两面环山,河流穿插而过,3公里可上高速,地理、气候和交通条件极佳。基础设施怎么建?土地怎么解决?排水怎么解决?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探讨和沟通中,问题一一捋清。

今年2月2日晚,叶志华第五次登门。“一锄头挖不出一口井。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等在政府和团队的支持下可以得到解决。”经过深思熟虑,朱仁山觉得在家乡建设制种基地可以一试,“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次日,朱仁山教授带领武汉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与罗田县河铺镇签订合同,建设1200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武汉大学(中国)·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在此挂牌。

15天,河铺镇政府就从400户村民手上完成1200亩土地流转;罗田县政府持续投资500万元,为基地修建了排水沟等基础设施。

6月16日,第一批秧苗开始插种。半年多来,朱仁山带领团队,为家乡种业基地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一粒种子放飞希望

9月17日,河铺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不负众望,经测量,最终确定该制种基地平均亩产276.5千克。

根据验收意见,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一致认为,罗田县非常适合“红莲型”杂交水稻制种,将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将罗田县纳入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重点支持范畴,将其打造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

“河铺基地‘一张白纸’是劣势也是优势,从零开始打造智能化基地可以摆脱已有成熟基地‘经验主义’束缚,专门培育适应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种子。”朱仁山计划,3年后将该基地扩展至5000亩,打造省级示范基地,5年后扩展至全县10万亩,打造国家级制种基地。

届时,罗田基地将汇集品种、农机、农技、人工智能、大数据、5G、遥感等技术,建设成为适宜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样板工程。在满足湖北省域内部分制种需求的同时,立足中国,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相比于种稻谷,种子每斤价格是稻谷的10倍。”对于基地的未来,叶志华满怀期待,收割前国宝桥米等企业早就签好种子收购协议,红莲型杂交稻品种好,销往全世界,菲律宾从中国进口的种子有70%是红莲型,“销路不愁,农民有出路,乡村振兴有希望”。

标签: 农民   红莲型   杂交水稻   出路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