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相机去记录真实的方舱”!走近“方舱日记”作者刘晓晶→

"

我也许是上海媒体第一个确诊新冠的摄影记者,所以我希望抓住难得的机会,能用我的相机去记录真实的方舱。——刘晓晶

"我们“羊”了。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

刘晓晶在徐汇融媒体中心的自拍照

刘晓晶是东方网派至徐汇融媒体中心工作的一名记者。3月14日是刘晓晶最后一次去徐汇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室上班,之后他一直居家办公,遵守小区的封控措施。没想到一家四口足不出户,却还是中了新冠的招。

4月6日,刘晓晶的母亲抗原自测呈阳性,第二天晚上被大白接走。

4月7日,爱人的抗原自测呈现阳性,并且晚上开始发烧。

4月8日,刘晓晶和10岁的女儿抗原自测呈阳性。

4月9日上午,三口人被市疾控中心正式通知,核酸复检:阳性。

“确诊阳性的那天上午,我接到闵行区疾控中心的电话,告知阳性。虽然宛如晴天霹雳,但是第一时间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要用相机记录下自己在方舱的这段经历。”刘晓晶立即向东方网和徐汇融媒体中心的领导汇报了这个想法,并获得了支持。

“确切地说,领导们在得知我有这个想法之后,都要求我以身体健康和恢复为主。在她们眼里:我首先是一名新冠确诊病人,其次才是一名记者。”在全家确诊的当天,刘晓晶写下了第一篇“进舱日记”——《该来的还是来了,在中转站等待进舱》。

4月10日,刘晓晶和妻子、女儿三人进入上海世博方舱医院接受治疗。此后他保持着一天一篇日记的更新速度。

通过专业的新闻照片和文字,展现了方舱24小时从睡眠、治疗、餐饮、盥洗、消杀、娱乐等全景,记录方舱生活,描绘百态人生。仅刚开始的头三篇稿件一经推出,阅读就超过1500万。

<扫码看全文,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日记>敏感又焦虑的

儿子、丈夫、父亲

“进舱日记”一经发表,不少朋友、同事、邻居、陌生网友纷纷留言,祝愿他们一家早日康复,还有网友“从报道中读出晓晶记者的沉着定力、敬业精神和感恩之心。”

沉着定力,这背后其实藏着一颗敏感又焦虑的心。

在中转站的时间不长,甚至不到一天,但来自隔壁病友的防备,让这位40岁坚强的老记者有一瞬间的敏感,感到有些受伤。晚上开门拿志愿者放在门外的盒饭,他碰上隔壁病友也正好开门。“看见戴着口罩的我露出半截身子,他赶紧退缩回避,当时我俩的距离绝对超过1.5米。当然我也立刻领悟,赶紧拿好盒饭就把门关了,方便他能拿取。”这件事被刘晓晶写进日记。原来,阳性患者会让人避之不及,即使对方同样也是阳性。

让他焦虑的事更多。母亲率先确诊被带走,没能和自己住在同一家方舱医院;感染新冠初期,刘晓晶的症状为喉咙疼痛、时有猛烈咳嗽;爱人和女儿发低烧;曾在夜里两点听到女儿因喉咙痛而惊呼;第一次在方舱内做核酸,担心如果女儿两次转阴、率先出院没人照顾她;爱人和女儿先自己一步变阴,要和她们保持距离避免交叉感染,认为自己“掉队”了;方舱医院昼夜灯火通明,睡眠质量一直不大好……“确诊以来,睡得最安心的一晚,是女儿终于没有继续发低烧那天。”他回忆说。

万幸他们都是轻症,到4月19日已经没有明显的症状了。“刚来的时候,我的喉咙还有点疼,现在啥症状都没了,晚上夜间偶有咳嗽。”在福建援沪医疗队的安排下,一家三口住在相邻的三个床位“9—81、82、83”。66岁的母亲在4月18日正式解除隔离管理,回家了。睡眠质量问题也能解决,通过以口罩代替眼罩、用床单围搭“帐篷”,遮光又有隐私。

刘晓晶和女儿一板之隔的方舱床位病友自制“帐篷”和“晾衣架”“咔嚓”“咔嚓”“咔嚓”

我看见了感动

“之前没有进过方舱,有点茫然。后来慢慢也适应了。”夜猫子刘晓晶的适应,是从4月11日凌晨12点拿着相机在方舱里到处溜达开始的。

镜头里的人都被拍进了日记。除了玩手机的老老少少,还有对面床位上经常做俯卧撑的小伙、抱着书本复习考研的姑娘、坐在行李箱上看书的小朋友、在过道做运动的阿姨……这些人好像和在外面没什么区别,他们都在努力过好每一天。

病友在查阅资料

他的“进舱日记”在朋友圈疯转,他在方舱内“声名远扬”。4月12日,有一位阿姨通过“日记”里的床位地址找到他,请他给长征医院的大白们写一封感谢信。4月17日一大早,一位来自黄浦区、快出院的病友“登门拜访”,请刘晓晶把他的亲身经历——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刑警803”为他送来救命药水一事写进“日记”。“方舱里虽然心情忐忑,但是它也有温暖的地方。”病友说道。

在方舱里遇见了那么多人,有什么感触吗?“感触的事嘛,都在‘日记’里了。比如看见独自喝水的小女孩,看见拄着拐杖的老年人,看见坚强的方舱tony老师,看见热心助人的刑警803等等。”刘晓晶常在“日记”里写可爱的方舱医院的普通人。想念孩子的志愿者、瞒着父母自己已得新冠的志愿者、错过最佳出院时间的志愿者……他相信平凡者的微光总会给舱里舱外的人带来希望。

大白在凳子上睡着了熊猫眼消防大白

不同于在中转站时的敏感与焦虑,现在的刘晓晶在方舱里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感染者,他的“日记”有人看、被人需要,他现在适应良好。

说点心里话

我写了我看到的

舱外的人在关心舱里的世界,“(大白)熊猫的眼影又深了一个色号!”“晓晶加油!”“‘病号’记者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把病养好,早日转阴!”“致敬抗疫一线逆行者!”……

刘晓晶曾在“日记”里回应说:“我写了我看到的,拍了我亲眼看到的,毕竟此时此刻,我的身份是一个病人。

刘晓晶在“日记”里其实是客观地记录了方舱医院的日常。据“进舱日记”介绍,方舱里的条件不好也不坏。吃饭时间一度是他们一家人每天最期待的时刻。相比封控居家时要抢菜,在方舱里吃着病人志愿者送来的饭菜,有种“小确幸”的感觉。

公用洗漱台可以刷牙、洗脸、洗头。移动卫生间条件有点艰苦。刘晓晶的爱人头一次睡这么硬的简易床铺,觉得特别艰苦。有些病友会因“要不要戴口罩睡觉”起争执,周围人的情绪容易被带得焦躁。

有摩擦、有感动、有温暖——这就是真实的方舱生活。

来自浦东的病友在和大白合照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刘晓晶成了上海战疫前线的“战地”记者。他的一篇篇“进舱日记”成了一些网友的睡前必读物。中国日报还把他的日记翻译成英文,向世界读者展示上海的方舱故事。

在我们发稿时传来好消息,刘晓晶经过多次核酸检测,终于达到出舱标准。明天,他将迎来出舱日。

恭喜!期待晓晶记者4月23日的“进舱日记”大结局!

刘晓晶说:“这段时间没能和徐汇融媒体中心的小伙伴一起抗疫,这可能是我最大的遗憾,实在对不住大家。”他一直记挂着“遇见徐汇”的专栏,希望能够尽快养好身体,投入到抗疫战斗中,用自己的照片和文字,记录徐汇抗疫故事。

关键词:

来源:上海徐汇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