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竹园小学:一起“报”团 在不一样的学习空间里-线上学背景下的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张杨校区

一场疫情,让工作和生活进入了新的场景;在线学习,让成长和经历进入了新的空间。从线下到线上,我们快速转变既定的节奏。从应对到改变,我们开启全新的学习样态;从一张报纸到另一张报纸;从一段学习到另一段学习。变和不变,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四月的上海,有疫情的肆虐,更有春天的温暖;有捉摸不定的未知,更有渐入佳境的学习。小笋芽们以自己的方式,以竹园特有的学习样式,记录这段和疫情并肩作战的成长经历。大家用眼睛去看到疫情中的人和事、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暖、用笔去记录成长中的点滴和变化,在不一样的空间里,开启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以最及时、最落地的研究,推进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第十九届作文节期间,笋芽们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着“一张作文报”的诞生开启了一段学习和研究,结合当下的疫情和在线学习背景,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引领下,实现了老项目的新迭代,小研究的新转型,开启了新空间里的新学习。在一起“报”团的项目化学习中,得到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双提升、个人实践和团队合作的双结合、情感体验和社会关注的双融合。

设计项目驱动问题

【打开迭代学习新空间】

对于项目化学习而言,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犹如是整个学习的心脏,除了贯穿始终更是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来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是项目研究的加速器。本次项目化学习,我们从报社休刊的真实情境中而来,确定了“一起报团”的项目主题。同时,结合当下的疫情背景,又有去年作文节期间“一张报纸的诞生”这个项目化学习的基础,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奇,看似简单的问题驱动背后,对线下项目化学习的转型起到了非常好的铺垫,对于项目的迭代也是一个扎实的起步。线上学习背景下,没有直面对话的情况下,一张疫情特刊怎么诞生?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打开一个学习新空间,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大家一一破解。

制定项目实施标准

【科学制定空间新标准】

学科项目化学习,不是开无轨电车,不是我教你学,更不能简单追求表面的热闹和红火,通过一个项目化的学习和实践,如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如何将上位的课程标准化为落地的项目要求。为此,我们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语文要素,再落实到具体的项目要求中。简而言之,为我们的项目化学习找到目标标准出处,也就是在课程目标和项目要求之间找到链接和桥梁,为我们的学习新空间找到科学依靠。

推进项目有序实施

【创设空间学习新样态】

从“一张作文报的诞生”到“一起报团”,不仅仅是项目名称的变化,更是学习新空间和学习新样态的变化,从作文报专刊到疫情特刊,从线下组队到线上抱团,从教室学习到腾讯直播,从一张大白纸到一份电子报纸,当面临线上学习诸多的无奈,我们选择适度转型,却未曾料想,这一系列的转型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意外和惊喜,而这些意外和惊喜的背后,却又恰恰弥补了我们很多线下项目化学习的遗憾和不足,更让我们看到了学习转变后的学习,将学生真正推向了学习的前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不断地遇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学习和生活的壁垒被彻底打破,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项目实施思维导图

招募项目部 成立编辑组

考虑到居家学习实际,项目组向全校发出招募通知,成立了一支有三十名同学和七位导师组成的编辑部。再经过线上面试和自我推荐,分成了五个编辑组,每个编辑组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团队名称、制定了各不相同的团队公约、开展组员合理分工。小笋芽化身为小编辑,开启了一场“报”团取暖的学习之旅。

疫起加油编辑部

玖沐物语编辑部

纸笔年华编辑部

童心抗疫编辑部

新闻疫线编辑部

线上直播课 云端新学习

考虑到三十名同学来自于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为了更高效地开展本次学习,由校区负责人范君英老师依托腾讯会议直播室进行每周三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长课时云端授课。范老师结合本次项目学习,带领着同学们梳理归纳了小学期间的常见习作类型,同时开启了如何制定征稿标准、如何整理归纳邮件征文、如何制定审稿标准等十个课时的学习内容。

导师们则随时跟进每个小组的项目开展,第一时间解决同学们在项目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既是指导更是陪伴,把学习的前台真正留给学生。

线上直播课 云端新学习

在一场场的小组讨论之后,五个编辑部最终结合本次抗疫特刊的项目要求,确定了各自的版面主题,同时,由媒体编辑结合组员的意见,设计完成了自己团队的征稿宣传单,上面包含了各个编辑团队每个版面的主题、征稿说明、征稿递交方式,几经易稿,小小编辑们充分体会到完成一个任务背后所凝聚的心血。

主动参与项目 课堂指导云加持

在看到征稿通知后,一至四年级的小笋芽们一起加入了这场“报”团行动。利用第九周空中课堂休课的时间,我们借鉴了空中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导师录制低中高习作指导视频的方式,为大家提供教学资源,同时,再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个性化的征文指导。老师们教会大家如何根据征稿要求,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内容,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撰写征文。将习作指导和征稿指导有效融合,作文就成为了同学们表达爱、传递爱的途径和方法。

制定审稿标准汇总 删选小征文

本次项目化学习中,结合当下的线上学习背景,我们改变了原来递交纸质征文、由老师进行删选的方法,改由同学们通过邮箱方式进行征稿,由编辑部进行删选的方式。既复习了收发邮箱这个信息技术,同时,增加了实践体验。编辑们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删选,结合各自的审稿标准,最终确定了入选稿件。

小编辑们审稿、排版、美工

纸质报纸迭代 电子排版新转型

在“一张报纸的诞生”的项目化学习中,项目成果为一张张纸质报纸,在信息高射速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落后,加上线上学习,根本不可能再继续原先的成果呈现方式,在一起“报”团中,我们以电子报纸为最终的项目成果体现。对于一群小学生而言,这样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为此,项目组邀请了深谙信息技术的张伟君老师,为小编辑们进行了专业的指导,帮助大家如何更好地运用专业技术设计出美观的电子报纸。

从“一张报纸的诞生”到一起“报”团,我们看到了一个“老”项目如何基于线上学习背景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旧”项目如何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进行转型和迭代;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小”项目如何在一步步的推进中逐步细化和深化;我们更加看到了一个“真”项目如何在疫情之下成为孩子们抱团取暖的源动力和新希望。

4月15日下午,范君英老师代表项目组,参与了由新区教发院组织的项目化学习专场交流,分享了我们的项目化学习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与深化。

本次线上作文报编辑部共收到征稿512篇,采用稿件103篇,感谢每一位小笋芽的热情投稿,感谢编辑部每一位成员的倾情付出!我们的作文报“抗疫”特刊来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童”心抗疫编辑部

“疫”起加油编辑部

“纸笔年华”编辑部

新闻“疫”线编辑部

“玖沐物语”编辑部

特别播报:

以上只是我们项目部选取了每个编辑部的其中一个版面做推介,在整个项目化学习中,每个编辑团队都经历了一场从无到有、从个人到团队的在线项目学习,同学们既获得了习作能力的提升,同时感受到了疫情当下,每个小个体的勇敢和坚守。还在团队的合作中感受到了“抱团”的力量,这是疫情当下最宝贵的成长收获。

我们将在后期,以“每日播报”的形式,向大家隆重推出每个编辑部的项目化学习成果,请大家予以关注,并选出你最心仪的抗疫特刊,我们将评选出最具人气编辑部和最受欢迎抗疫特刊。

你觉得哪个编辑部的抗疫特刊最能体现出小笋芽在本次项目化学习中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你又觉得哪个编辑部的抗疫特刊的电子排版最具专业性和美观度呢?我们将评选出“最具人气编辑部团队”和“最具专业水准抗疫特刊”。

线上学习,对于师生的教和学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冲击,我们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在新的学习空间中找到新的学习样态,赋能新的教学技术,给每一段成长注入不一样的色彩,为此,我们则无旁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导师在这次项目化学习中的体会:

朱忆瑶

第一次做小导师,心里既兴奋又紧张。从设计征稿单、征集稿件、筛选稿件再到设计版面,一次次的文字沟通、会议召开,小伙伴们的讨论越发激烈,热情逐渐爆表,也让我慢慢地放下了悬着的心……提出想法、反复修改、确定成品,他们没有一丝犹豫或退却,仿佛就化身为了那些居家办公的“报社编辑员”,专业、负责、有创意、有激情。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支精英团队!每一位小编辑都不是一个人在孤身奋战,相信对于这群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次项目化学习一定让他们收获了不少!

薛斯佳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有幸能够参与到一起“报”团的项目团队,担任“疫”起加油编辑部的导师。编辑部都是五年级的孩子,都各有想法,人小鬼大,但毕竟是小学生,不太懂得团队协作,因此需要我帮助他们理清每个人的任务,同时不断督促。在过程中,每一版报纸出来后,我都会提供一些修改意见,同时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让报纸内容更丰富有趣。

吴平

这次项目化的学习中,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习空间也发生了转变,于是在评价方式上也发生了转变。作为导师,我特别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维、能力等状态的评价。通过手机云端给学生支支招,提醒他们审稿中要注意的小细节。孩子们能力都很强,都能出色的完成每一项任务,我作为导师只需要最后再把把关。就这样,通过肯定学生在活动每个阶段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项目如何顺利开展有了一定深入的思考。

杨海兰

很荣幸能够担任本次《一起“报”团》的线上项目化学习的导师,对于老师而言,本次的项目化学习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任重而道远,要有高水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耐心和责任心。PBL探索之旅,路漫漫其修远,唯有上下求索,今后还需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张璐

通过本次项目化学习,我发现了作文报特刊项目是一次有思维含量和思维发展意义的学习,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迸发思维火花,产生精彩观念的过程。小朋友们通过作文报的宣传单制作、征稿、审稿、定稿、排版等,开始与现实世界乃至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联系,学习开始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作文报项目的学习是让学生和老师都成长的课程,以后的教学中也有很多需要边实践边学习,慢慢探索项目化学习的奥妙。

我们本次的线上项目化学习得到了上海市项目化学习专家团队崔春华老师的诸多指导,在项目临近尾声的时候,崔老师也给小笋芽们送来了鼓励,同时,也对我们能在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中,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实践予以肯定。

专家点评

竹园小学《一起“报”团》项目,是一次勇敢且有着独特意义和价值的尝试。疫情期间的线上项目化学习,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挑战,而竹园小学的老师以如何帮助孩子们在不确定性中成长的这一确定性的教育目标为追求,以直面问题解决的实践智慧,成功地应对了这一不确定性的挑战,开启了一场师生“报”团取暖的学习之旅。

这趟旅程,既为参与疫情特刊设计与编辑的三十名小编辑提供了一个开展学科实践的契机,也为其他孩子观察生活表达情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疫情特刊的创生过程中,不仅仅建构了对语文相关核心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更锤炼了逆境中的抗挫能力和发现美好的品格;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师们克服了特殊时期的种种困难,扮演着“既是指导更是陪伴”的角色,精心设计耐心指导,使得这场学习之旅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红火”,而是带给了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

从线下到线上的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学习空间到另一个学习空间的变化,是一段学习实践到另一段学习实践的变化,也是学生在不同学习空间中学习能力的变化和提升。在追求学习素养提升的教育时代中,我们将始终前行在理念革新、行动创新、技术更新的教育改革之路上,力争在守正出新中,走出具有竹园特质的与人之路。

关键词: 竹园小学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