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态:镜头背后的法与情,纪录电影《我是城管》上映


(资料图片)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2月11日报道:由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与上海电影评论协会联合主办的《我是城管》映后见面会,昨日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中国新一代青年导演杨洋为兰州籍,影片便是聚焦他家乡兰州七里河区。杨洋同时还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此部影片将在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旗下的多家院线进行放映。

《我是城管》记录了兰州市七里河区城管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背景下,与摊贩之间的故事。作为摊贩,他们要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而作为执法主体的城管,他们要还路于民、还静于民。各有职责,当中需要彼此理解,和谐相处,也是该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追寻的目标。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城管为题材的纪录长片,影片拍摄于2016年至2018年,正值兰州市七里河区在创建文明城市进行一次集体大整治。“我拍摄城管男队队长杨凡,他是转业回来的,曾经参与过汶川大地震,他说自己当时离开汶川时是人民英雄,回来做城管之后经常被骂,这种身份转变和心态变化也让他本人充满矛盾”。

杨洋透露,有一天拍摄结束,城管队员换下制服下班,路上碰到挑担卖水果的老奶奶,苹果散落一地,队员们纷纷跳下摩托车帮忙捡苹果。“他们上班时间是城管,需要管理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但下班时间他们又是温情柔软的人”。

城管女队步行街执法,土豆店摊主老爷爷把桌椅支到人行道上,女队队员上前劝说,老爷爷态度很好的马上收起。等回单位后,队长粽子还是开会反省,刚才队员是否对老爷爷说过重话,之后如何更柔和表达。

影片中人文关怀处处闪现,而镜头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据悉,杨洋一人集导演、制片、摄影、剪辑于一身。历时三年跟踪拍摄,原始素材就超过140小时。杨洋说,素材量比较大,每天拍完就会在当晚制作相关小卡片,一边拍一边剪。导演“直接电影”的创作观念,决定了前期素材在积累时所采取的跟拍形式,以及后期结构上采取写实记录事件进程的方法。

杨洋曾在杭州电视台法制部工作过五年,因工作拍摄需要,与公检法的人打交道,拍过很多人物和案件,这个经历对他格外重要。27岁那年他辞职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假期回家寻找素材。在兰州的步行街上,看到一个黑摩的把老人和小孩撞倒,张扬跋扈就走了。“我跑去问旁边城管为何不管?那个男孩大概就22-23岁的样子,他说自己不敢去,还伸出裤腿,上面有很长一道疤痕,这是他去管这些黑摩的时落下的伤,”杨洋突然觉得,城管行业并不像人们想的一样,“他们的真实生活到底怎样,那一刻,我决定拍摄城管。”

记者了解到,长片院线纪录电影《我是城管》已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获得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获得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长片纪录片提名,获得第 24 届法国维苏亚洲国际电影节(VIFF)主竞赛单元提名奖,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主竞赛单元,入围澳门国际电影节等众多奖项。

关键词: 纪录电影

来源:东方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