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2023:新征程,上海能给人带来什么?_每日看点
上海能给人带来什么?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人生”。同样,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们而言,这座城市是乍见之欢,也应当是久处不厌。
(相关资料图)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这是上海一以贯之的胸怀与格局。如今,这座城市正处于新的时代坐标,踏上一段崭新征程。
今天,2023年上海两会大幕全面拉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这座城市已经明确,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排头兵、先行者”提出迄今已有整整十年。今天的“排头兵、先行者”,有其新的内涵和要求。
应时代之变
对上海来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无疑“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全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全力推动经济恢复重振,全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跌宕起伏的一年里,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当下也是三年抗疫的“转段”之时。
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有望在这个年头得到显著缓解。但同样无法回避的是,外部环境中的其他变数,国内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经济恢复进程中的脆弱性,以及更为重要的国际格局、竞争态势、创新范式等深层变化,让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攻坚克难。
开年以来,一项至为重要的任务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在面临各方面考验、外部环境挑战不断时,真正的“排头兵、先行者”需要带头“挑大梁”,需要有主动承压、主动贡献的自觉,以此稳定当下的预期和信心。
而置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场景中,“排头兵、先行者”更需要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担当,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以此为全社会注入战略上的信心和定力。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这是认识这座城市的一个基本坐标。上海自身在空间、禀赋上的局限注定了这座城市不可能固步自封。“排头兵、先行者”,必须是在大视域的比较、竞争、对标中呈现的。只有始终将发展置于大局之下考量,才能在服务全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始终与全球最高水平对标对表,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能级与竞争力,持续集聚配置全球资源,参与深层次全球竞争。
也是因此,上海比以往更需要主动与国际对标,需要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思维。这是一座开放城市的应有胸怀——主动开放,更大力度开放,更高水平开放,本质上亦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展现的一种自信。
同时,上海需要须臾不忘“四个放在”的战略基点,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更加自觉地与中央战略定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全国发展大格局和长三角发展总体部署对标对表。这是一座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也是一个“开路先锋”的应有状态。
悟逻辑之深
2022年底,许多人记住了一个词:底层逻辑。
“比如我们今天讲对标国际规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国际规则是什么,还要了解历史上这些国际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从而把握未来发展中哪些会变哪些不会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曾在年前的市委全会、市委学习讨论会上表示,如果只是表面地对照现有的条文,“不仅很难找到有效办法,只能被动应对,且随着科技进步发展,规则运行方式变化,我们也很难知道机遇在哪里,很难赢得主动。”
对上海而言,与大局意识、全球视野同等重要的,是历史眼光——只有明晰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底层逻辑,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现代化本身有其底层逻辑。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共同特征来看,现代化必然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充分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其人口规模巨大等本质特征。由此切入,上海需要悟透自己的优势——比如超大市场优势、超大市场带来的完整产业和供应链体系的优势、科技突破能够在市场化过程中加速扩散的优势。这将是担纲“排头兵、先行者”的重要依托。
底层逻辑并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托马斯·库恩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最近出版了新的中译本。作者富有洞见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在科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范式,科学革命则意味着“范式转换”。对上海来说,许多领域,都需要从“范式转换”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实现从思路到手势的更新。
年前的市委全会上,就曾讨论过三个“不能”——“我们不能把发展停留于总量或规模的质量尺度上,不能停留于总是对别人的学习模仿和跟跑上,不能停留于核心技术和关键能力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上。”这意味着,上海需要在高水平、高能级的开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形成自身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
两会前夕已被广为关注的“全过程创新”,也属于这样的范式转换。从“0”到“10”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激发出精准投入创新的内生动力,并实现有机协同。而这势必需要对当下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进行再造,其前提则是对“创新”的本质性理解。
读透了底层,才能逐步掌握“范式转换”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谋作为之新
新年伊始,上海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密集开工,一幢幢建筑正拔地而起。“不像传统博物馆”的上博东馆引得许多人驻足停留。它没有采用封闭式设计,而是打通内外空间,让阳光从四面八方透进馆里。
“尘封的历史”可以向外界敞开,某种程度上,这也能视为一种象征——对标现代化建设需要,各项具体工作都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例,上海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环境变化,企业面临的难题也在变。此时,尤需提高政策的清晰度和系统性,不能让政策“部门看得明白、企业看不明白”,更不能各自为政、不顾政策执行的实效。而这,往往需要改革者的“刀刃向内”。
要解决创新发展中的难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与科学家交流、与企业家对话、与创业者互动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必须在只争朝夕之际实而又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诠释真正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这又意味着,“实干”,应当成为一种不变的底色。
“排头兵、先行者”,终究是一个“实干家”。在当下,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就是向市场和社会展现的稳定信号,是至为重要的“可预期性”。有了这份“可预期性”,才能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激励人们以实际行动创造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解决今天问题的办法要为明天的发展腾出空间。”实干层面的“排头兵、先行者”,也需要一种长期主义思维——很多时候,统筹兼顾、远近结合、以未来反观当下,既是一种格局胸怀,更是重要的方法论。
被称作“天下第一难”的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改造工作收官后不久,又一标志性重大民生工程“两旧一村”改造启动了。如何有效推进这项涉及范围更广、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的工作?持续迭代的长期思维不可或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一地一策,也要拓展解题思路,让现在的解法成为将来的铺垫。
新征程上的上海,还会有许多类似的挑战。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有前瞻思维,有战略定力,有创造活力,有务实作风,这座城市就可以先行走出探索之路,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 给人带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综合排行榜
-
2023-01-11 15:36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
综合热门推荐
-
2023-01-11 15:36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