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双减”后老师负担更重?姚卓匀代表:教职也需“边界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东方网记者项颖知3月6日报道:全国逾七成中小学教师长期感觉工作时间太长、平均每天在校工作近10小时……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显效,孩子们的负担正逐步减轻,老师的工作负荷却似乎越来越重。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为教师提高幸福感成了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上海团的姚卓匀代表这次拟将向大会提交一份关于明晰教职边界的建议。在她看来,国家2019年就已出台的“教师减负20条”目前落实情况仍不乐观,教师工作、心理、生活负担日益显现,为他们减负的“执行力”该真正提上日程了。

早7点到校晚7点下班、休息日也“停不下来”的老师们在教学之外究竟要忙些什么?姚代表调研后发现,繁杂的非教学事务、不断更新的教改探索任务、自身职业发展焦虑、家长对学校过度依赖等是老师们的几大压力来源。

比如有学校教师需要在在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走上马路执勤劝阻;有的日常耗费大量精力发动学生家庭完成各类社会统计事务;更多的则需要参加各类线上线下调研、检查评比等。“教师职责”不断蔓延。

多项教育改革近年在如火如荼进行,新课程、新课标、新技术、数字化等对教师课堂教学和育人方式转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老师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和实践研究。此外,如今对老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微信群要24小时响应”;老师们在授课解惑之外要为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负责,要实时应对突发状况……工作量巨增的同时职业疲惫感难免与日俱增。

为改善这一普遍现状,姚卓匀代表提出了几条针对性建议。首先要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她建议严控进校园的无关教育教学任务总量实行相应的审批制度,严把社会事务“进校园关”。还要细化出台“教师减负清单”,杜绝向学校和教师摊派教职无关事务。

教改探索也应“尊重教师职责边界,提供资源支持”。姚代表建议,根据教育改革要求加强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优质资源共享,便于教师选择学习和使用,潜心治学。

她还建议将教师职后培训“时长要求”转变成能力达标要求,更着重能力提升效果而非仅考核培训过程。具体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细化梳理制定各层次、各学科教师职后培训的能力清单,并因人而异开展专业、有效的课程。

姚代表表示,期待真正建立科学的机制,让老师们能够潜下心来教书治学育人,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而也能为“双减”带来更可持续的实效。

全国人大代表姚卓匀(陈正宝摄)

关键词:

来源:东方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