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人中有一人患此病 罕见皮肤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有了创新疗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出生于1989年的冬天,属蛇。妈妈说我从满月起,身上胳臂、脖颈、腹股沟褶皱处就开始出现红疹、流黄水、结痂等等问题,老人说可能因为我是属蛇的,所以皮肤不好。直到初三那年,我才确诊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当时全身皮肤大面积爆发,高热,身上开始是出红疙瘩,后面形成密集脓疱疹。”

这是银杏罕见皮肤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关爱中心——我国首个GPP患者公益关爱组织公众号上的一篇真实的患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和GPP共处长达三十四年的女性患者。她出生后不久,身上经常局部会出一些皮疹,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被误诊为皮炎、湿疹、荨麻疹,期间也试过很多偏方,直到初中三年级才被确认为GPP。由于GPP反复发作,她不得不经常休学、住院治疗,再后来因怀孕期间GPP再次发作,持续高烧住院,患者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和精神压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表示:“在中国约100,000人中有1~2人患GPP,中国约计2万名GPP患者。与斑块状银屑病不同,GPP的临床表现为患者非肢端皮肤会广泛爆发充满脓液的水泡(脓疱),并有痛感,而且可能伴发高热等全身症状。同时,GPP可反复发作,也可呈持续性发病, 并伴发肝肾损害,也可因继发感染、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这位与GPP相伴数十年患者的经历也是很多GPP患者的生活缩影。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黄如方先生表示:“罕见病一直以来都面临诊断难、治疗难、用药难的“三难”局面,GPP更是如此。”

这样的局面或将改变。今天,罕见皮肤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创新靶向生物制剂圣利卓(佩索利单抗注射液)中国上市会召开。目前圣利卓已经开始正式应用于临床,标志着GPP的治疗正式进入精准靶向时代。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顾军教授表示:“圣利卓是一种靶向作用于IL-36受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L-36信号通路与GPP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IL-36是导致炎症循环,皮肤炎症、脓疱形成和异常组织重构的主要细胞因子。圣利卓通过与IL-36受体结合,阻断IL-36产生的炎症反应,从而抑制GPP的炎症信号通路,实现脓疱和皮损的快速清除。”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各部门为加强罕见病的医疗保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药物能够通过快速审评审批在我国上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名誉主委丁洁教授表示:“尽管罕见病患者数量不多,需基于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创新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科学评估罕见病用药对医保基金影响,推动更多罕见病等创新药医保准入,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委谢俊明教授表示:通过探索罕见病用药多方支付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保障机制,将切实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来源:东方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