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点:宜昌明确2023年长江大保护十件大事,基本完成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冯袁玥 武汉报道 5月25日,宜昌市召开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了5年来宜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转折性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自2018年启动长江大保护行动以来,宜昌收获一系列突破性成绩。比如,宜昌荣膺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考核“三连冠”。2022年度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宜昌以全省17个市州排名第一的成绩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在长江流域水质改善方面,长江干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从2016年的88.9%提高到2017年的100%,并稳定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总磷污染大幅下降,2022年,长江干流云池断面总磷浓度0.045mg/L,较2016年下降66.7%。被誉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指标生物”的江豚长期安居宜昌,已由2015年的5头增长到4个家族的23头。

在加强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宜昌13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及73个建制乡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宜昌市首个日处理量1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力争2023年年底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与三峡集团合作实施污水管网、生态水网“两网共建”项目,总投资39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5.28亿元,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建成12个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船舶垃圾总处理能力为2800吨/年,生活污水总处理能力为207438吨/年,含油污水总处理能力为38609吨/年,接转处能力位于湖北省第一。

同时,宜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0.5%、28.8%。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基本完成,建设宜都、枝江姚家港2个专业绿色化工园区,推动传统化工向新能源电池、动力总成、储能新材料、医药中间体裂变升级。成立湖北三峡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全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超80%。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进位到全国创新型城市第45位。

在此次发布会上,宜昌明确了2023年长江大保护需要完成的十件大事,包括举办全国磷石膏综合利用现场交流会和2023年中国(宜昌)磷化工产业发展大会;2023年基本完成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成立绿色智能船舶研究工作室,建成地方港航首艘电动工作艇;2023年沿江大道污水压力备用管道全线贯通,实现主城区污水干管一备一用;宜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宜昌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5%;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湖北省森林城镇1个、森林乡村10个;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完成集中连片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面积20000亩;开展流域治理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积极谋划申报当阳市成为流域治理型全县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县市;在长阳县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研究出台县级GEP核算导则等。

如何实现2023年基本完成长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目标?宜昌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对标全国先进、确保全省率先垂范,再鼓干劲、再加力度、再添措施,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逐步建立责任清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打造可学、可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昌样板”,为宜昌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夯实基础,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生态环保之力,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

此外,在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建设方面,宜昌将持续开展污水管网检测修复和清(雨)污分流改造,不断提高污水收集效能,积极推动雨污混错接整治,补齐污水管网空白区。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确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建设、“两网”工程和管网攻坚战试点项目建设,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为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