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覆盖1500+个场所!长征镇从全区首个启用到全面快速推行“场所码”

3月2日,长征镇召开首场“场所码”推广部署会,成为全区首个启用“场所码”的街镇。从申请测试到全面快速推行,仅仅8天,共注册完成1500多个“场所码”,已推广覆盖至全镇8个公共服务机构(社保中心、文化中心、健身中心、片区中心等)、28个居委及活动室、76个居住区、90余家园区(楼宇)、养老机构和金融场所以及近1300家沿街商铺。

目前,出入全镇各类场所的人员使用微信、支付宝、随申办App等终端扫描对应“场所码”后,便可实现扫码登记、亮码通行。

创新工作思路,织密防疫“安全网”

综合行政执法队组织执法队员根据“应设尽设、应扫尽扫”原则,启动沿街商铺 “场所码”申领、下载、张贴、使用等工作,推进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

长征镇汇聚1400多家沿街商铺,呈现规模小、人员流动复杂等特点。为将疫情防控落到“最小单元”,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逐户走访、反复走访,提醒进入场所的市民先“扫”再“亮”,切实使“场所码”成为助力疫情防控的“神兵利器”。

由于“场所码”必须要法人才可申请,部分沿街商铺无法立即联系到法人,或者由于营业执照手机号与现场申请“场所码”不匹配,“应设尽设”的初衷落实起来显得困难重重。

办法总比困难多。执法队员迅速转变工作思路,按下履职“快进键”。在与物业经理沟通后,将沿街商铺按照小区划分,由沿街商铺所属物业公司申请专用沿街商铺码,由执法队员统一打印后集中在沿街商铺张贴。目前,在保障“应设尽设”的前提下,已实现沿街商铺“场所码”90%以上覆盖面,为织密疫情防控“信息网”夯实基础。同时,张贴宣传标语“科学防控疫情 自觉扫码登记”,让市民一目了然。

关于“场所码”这些你必须知道

什么是“场所码”?“场所码”又该如何使用呢?关于“场所码”,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什么是“随申码·场所”

为助力本市复工复产防控需求,“随申码”特别推出了单位专属的随申码·场所,上海市各类机构、企业申请随申码·场所后,可以下载打印张贴在本单位办公地点,提示出入人员使用微信、支付宝、随申办App等终端扫描随申码·场所,并亮出随申码进行健康状态核查,发挥社会化群防群控、精准防控作用。

如何申请“随申码·场所”

通过随申办App、随申办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等终端进入移动端随申码·场所申请页面,进行申请,获取单位专属随申码·场所。或通过PC端登录。

用户在填写单位信息并核验通过后随申码·场所即时生成。

PC端申请流程

1、进入随申码开放平台PC端网址:https://qrcode.sh.gov.cn

2、选择“随申码·场所”,使用法人一证通(即法人key)登录。

3、选择“申请随申码·场所”,填写相关信息,点击“确定”完成申请。

4、选择“随申码·场所”可查看申请记录,并能下载生成的二维码;选择“查看扫码记录”,能够查看个人扫码记录信息。

移动端申请流程

1、打开随申办,搜索“场所码”,选择“随申办·场所”。

2、查看使用说明,点击“下一步”。

3、填写“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随申码·场所”名称(少于20个即可),然后点击“提交”。

4、出现“审核通过”的页面,代表已完成;点击“我的记录”,可查看个人申请记录。

“随申码·场所”使用流程

1、申请通过后,点击“我的记录”,个人用户可查看本人的申请记录,法人用户不仅可以查看本人的申请记录而且可以查看并下载本单位的随申码·场所。

2、单位应将“随申码·场所”张贴在本单位办公区域或进出入口,提示出入人员使用微信、支付宝、随申办App等终端扫描“随申码·场所”,并亮出随申码进行健康状态核查。

“随申码·场所”后台管理说明

1、移动端管理方式:申请人和法人可打开申请记录,法人查看随申码·场所图片查看保存。

2、电脑端管理方式:通过“法人一证通”登录“随申码开放平台”(PC版),使用“查看历史发码记录、查看随申码·场所图片、下载随申码·场所图片、新增随申码·场所、查看随申码·场所扫码日志”等管理功能。

注:通过移动端可为每个单位每次最多申请20个随申码·场所,如一次需申请更多随申码·场所,请使用“法人一证通”登录随申码开放平台申请下载。

随申码开放平台PC端网址:https://qrcode.sh.gov.cn 

关键词: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