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这里依然24小时运行!

当前,上海正在经历严峻复杂的疫情“大考”,抗击疫情、守护市民健康成为当前的头等大事。

流浪救助、核酸筛查、防疫物资搬运、街面紧急巡查……为保证疫情封控期间救助管理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不论白天黑夜,杨浦区救助管理站(未保中心)始终灯火通明,每天24小时值班驻守。

一场特殊的“跨江之旅”

4月2日12点半,救助站受理大厅里热线电话突然响起——“你好,是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吗?”

市民安女士来电求助,在浦西进入全面封控前,家住浦东的她曾前往新华医院做放疗,一做就是好几天。谁知等治疗结束,临到出院时,才发现家已回不去了。

“我今天必须要返回浦东,因为我的病需要回家吃特效药。”安女士的声音有些急切,“你们能帮帮我吗?”

接到电话后,救助站立刻协调资源和人力,与各方沟通,派出车辆前往接送。记者了解到,从接到求助电话至护送安女士回到家,全程只用了1个多小时。曾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却顺利解决,这一切都令安女士深感意外。

下车后,安女士不停地对工作人员致谢:“还好有你们,真的还好有你们……”

街头救助不间断

3月以来,根据《救助管理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提示(2022第5号)》要求,处于封控区域的救助管理机构,暂停了街面巡查和受助人员返乡工作。不过,他们的热线电话仍然面向所有市民开放。

社工葛徐告诉记者,如果有人流离失所、无处可去,那么即使在封控期间,也可以随时来救助站求助。他们将全力协调车辆和人手,第一时间上街救助。

这样的救助故事一直在继续,前几日下午3点半,救助站工作人员收到消息,在黄兴路国顺路路口附近,一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正在游荡。没有时间犹豫,社工做好防护便上路,20分钟后抵达现场。4名工作人员沿着四个方向,开展步巡。

一路走,一路找。经过询问一名保安说,大约3点20分时,曾看到一位流浪汉沿国顺东路向东走去。大家立刻上车沿路追赶,终于在4点半左右看到了其身影。在黄兴公园北门附近的绿化带内,他正在蹒跚前行。

经了解,流浪汉来自山东,几年前来到上海打工,去年失去工作,居无定所,开始在外流浪露宿。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他同意接受救助,回站休息。

据统计,截至4月9日16点,站内共有受助人员48人,其中未成年人3人,另有2人在临时安置点,3名“黄码”人员安置在区方舱医院。

从“L”码到“S”码

“说不辛苦是假的,这些天我们几个瘦了一大圈,穿的衣服几乎要从‘L’码改‘S’码了。”笑着说出这句话的,是站内业务组工作人员董春蕾。这几天,她与同事们一起留站驻守,每人每天平均只睡5小时。

在站内床位几近饱和的情况下,救助站工作人员依然尽可能安排现场,保障流浪露宿人员“分室隔离居住”,想尽办法多安排一个床位,多帮助一名流浪露宿人员。他们认真记录、回复每一个求助电话,耐心安抚每一名受助人员,及时安排就医和核酸检测……

与小董并肩奋战的还有胡求军。物资保障是他日常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浦区救助管理站自2020年3月起,就长期承接区里的物资转运工作,成了一个“小仓库”,而胡求军就是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起初,他们主要负责为机场防疫工作组存储、运送口罩、防护服、帽子、鞋套等防疫物资。如今,站内主要负责仓储部分街道的防疫物资,如抗原检测试剂等,4月来接收了三次,一次400多箱,两次260多箱,一箱600份。每次,他们都要调集工作人员进行搬运,从货车上搬进仓库,等街道工作人员到达后再从仓库搬出来。胡求军说,每次搬完大家都觉得双臂酸胀,真的很累,但下一次有货运来了,他们还是第一时间赶来搬运,没有怨言。

截至4月10日,除去特保与物业,站内工作人员一共36人,住站受助人员51人。“现在我们保持24小时值班机制,每天晚上除大厅里的正常值守人员以外,其他还专门安排了2到3人进行额外轮值。”胡求军表示。

在站内工作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人人化身“大力士”。目前,通过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经手的防疫物资已纷纷准确发放到了各相关部门和街道手中,为杨浦防疫工作添砖加瓦。

关键词:

来源:上海杨浦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