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生死”背后,一位86岁资深网民的灿烂人生_环球今亮点
王璐瑶 设计
朱锦沁86岁了,独居,很忙。
忙着录视频,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从鹅毛大雪天的出生到一家人散落四方,从在京求学到回青海攻关鼠疫防治30多年,以及回到上海的老年生活。
(资料图)
忙着联系老友,给微信里300多个联系人发去“早安”,互相打电话询问近况,教他们使用手机,寻找还没联系到的老同学。
忙着照顾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自己的生活起居,熬夜看体育赛事、回复网友评论,坚持每天做数独、日行5000步以上。
1996年8月以前,她在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原为“青海省鼠疫防治研究所”)工作。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毕业后,她选择回青海,协助建立实验室,搞科研,90年代参与鼠疫的国家标准制定。
“以前拼命工作,现在尽管闲事”,她调侃自己的生活,耄耋之年也闲不下来,仍然在学习、在分享、在助人。
2月中旬,她以“多肉不老松”账号发布了关于身后事的视频,“我一旦病重或者有意外的话,不要抢救”“一切都要从简,骨灰盒买最简单的”,视频火了,网友们评论这个每天讲故事的奶奶“豁达通透”“生命丰富”。
她说:“现在活着,就要高高兴兴地过每一天。一旦有什么意外,我就安安静静地走了。”
一个手机,一个支架,朱锦沁拍视频讲述自己的故事。视频截图
耄耋网民
“那时是1938年,日本人来了,我妈妈正好怀着我,大着肚子,脸上抹得漆黑漆黑的……不到7个月的时候,就把我生下来了。”故事从1938年的上海松江开始。
对着手机屏,朱锦沁唠嗑似的讲起自己的故事。没有草稿或提纲,她凭着记忆一年一年地回忆,顺畅时一遍过,不顺就重来,遗忘的第二天再补充。
最初的80天,她一天不落地录视频,每期十几分钟,从家庭、求学到工作娓娓道来。女儿帮她配好视频字幕,然后发布,她不时在评论区和观众互动。
“我做视频,讲从小到老的事,目的就是给我儿子女儿留个纪念,他们孩子也可以看,知道我以前是做什么的。我就随意讲,哪怕没人看也无所谓,所有视频都保存着。”她说,1978年以前,鼠疫防治是保密工作,连老伴都不了解她的事。
网络平台、手机操作都是朱锦沁熟悉的。
朱锦沁和流研所同学们的毕业合影。除标注外,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智能手机普及之初,女儿就给她换了手机,教她微信入门使用。而后她开始自己琢磨,碰到问题先百度,自己摸索出各种设置、迁移聊天记录等,时常电话安利、指导其他老同学用智能机。
大众熟知的互联网平台,她几乎都有账号,查信息、看视频、发评论,不想去超市就网购,付钱都是手机转账,把老照片做成电子影集,给家里的花草拍照做早安表情,甚至是头条问答,比如支援外地的建设者重新落户回上海有没有补助、住房问题怎么解决等,她感兴趣且了解的就会回答。
朱锦沁今年86岁,因拍视频讲故事,收获了很多粉丝。
“我一天主要时间都耗在手机上。”朱锦沁笑道,独居老年生活并不孤独。
她经常和老朋友们联系,同学同事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就聊天南海北的事,“白天空闲时间,我就打长途电话,他们打过来,我打过去,反正总有人打的。”
去年9月底,老班长发动大家联系老同学。当年北京医学院的班里有200多人,如今近半数失联,老人们就对着通讯录挨个打电话,把各自了解到的同学信息发到微信群里。
有同学的电话变成空号,地址不存在户籍,朱锦沁模糊记得那人在天津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上班,于是在网上检索,比对地址,通过医院联系到人;有同学电话忽然打不通了,她就咨询原单位问到住址,再通过派出所联系;甚至有一次,她委托青海的学生,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找到一位离开青海近40年的人。
“我打不通电话的,想办法也要找这个人。有时候得费点时间,反正我有心思。”她说,“我就想知道他是活着还是走了,找到了就赶紧告诉其他同学。”
跨越60多年,她又联系到一些老同学或其亲属,有曾经沉默寡言的同学变得健谈;有的已经离开人世,只能和其子女交流家里情况;有人说话困难,只能开免提听她讲讲往事,“他淌眼泪了”,电话那头有人告诉朱锦沁。
偶尔老同事的子女也会来电,问她青海的社保卡怎么用,办丧事怎么联系原单位。今年大年初一,大学同学去世了,朱锦沁通知老同学们,大家送花圈、写悼词,她通过微信把悼词转给了逝者的女儿。
大一入学,朱锦沁(右5)和同学们在北京医学院门口的合影。
“从小当大人用”
同龄人正在离开,往事在她心里堆积,艰苦与欢乐交织。
10来岁时,她见证了松江解放。1949年5月13日,解放军来了,她听到消息连蹦带跳地出门迎接,学校组织了唱歌、扭秧歌,街上的人们踩高跷、舞龙欢欣鼓舞地庆祝了好些天。
也是10来岁,她得挤进“囤米”的人群里买米、回家做饭,因为生活困难把2个刚出生的妹妹送去了育婴堂,连奶奶离世后送去火葬、领骨灰盒也由她操办。
“我爸爸从小把我当大人用,教我读书、办事。”作为家中长女,朱锦沁自然而然担起家庭责任。
1955年高中毕业时,朱锦沁患肺结核不能考大学,父亲因石油工作迁到青海,不久她也带着母亲和四个弟妹过去。“从上海坐火车到徐州,徐州换车到西安,再换到兰州的车。到兰州以后没车了,那就没办法了,等着爸爸来接,坐大卡车,坐在行李上咣当咣当一天。”
再往后,父亲为了石油事业东奔西走,一家人兜兜转转散落四方,朱锦沁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了避风港。
1956年初,她到共青团青海省委工作。次年在父亲的要求下,她报名高考,凭借青海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大四时,卫生部抽调全国各大医学院学生转入中国医学院科学院,朱锦沁被分到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流研所”)。
大学三年级的朱锦沁
除了参与政治学习、接受专业思想教育,她和同学们突击学外语,学习各种传染病、细菌病毒、三防(防化学、防原子、防细菌)、动物流行病、数理统计等。没有书,都靠老师讲,发讲义。很多同学在食堂自习,甚至参与了盖教室和宿舍。
说起大学时光,朱锦沁脸上止不住的开心。那时,北京的大学生常常有机会参与庆典,“我们参加仪仗队,学生都穿着漂亮的衣服拿着花,围着礼车行走”;平常周末,她和几个女同学到五道口小饭店吃饭,一块多钱就够了,男女同学们也会去王府井、北海转转;大学生会免费帮新华书店卖书、去电影院打扫卫生,“回去太晚就翻墙回宿舍”。从流研所毕业前的半年,她还给同学介绍对象,操办了婚礼。“年轻时候记忆好,对往事记得牢,近期的事反倒记不住了。”
当年领回的奶奶骨灰盒,伴随着一家人漂泊了20年,“当时没来得及安葬就支边去了,我们走到哪儿就把奶奶的骨灰盒带到哪儿”,从上海到青海、黑龙江大庆、吉林大安、河北徐水,最后在上海金山入土。
流研所的部分女生合影
回青海,研究鼠疫防治
大学毕业了,留北京还是回青海?
朱锦沁坚定选择了回青海,回到艰苦的地方,在那边成家。父母迁到大庆参与石油大会战。
“我也没想到那么苦”,青海鼠疫防治所地处山坳,化验科实验室条件简陋,准备实验材料、消毒洗刷都要自己从水井挑水。所谓的实验室有名无实,夏天人们都下乡去了,冬天回来“一张报纸围着轱辘转就聊大天”,检验主要靠外省支援。
鼠疫防治是她的专业。没有下乡任务时,她和同事们开始做鼠疫菌生化性状试验,研究青海鼠疫菌毒力——多少菌可以引起动物死亡。
1964年,鼠疫防治所领导搞来一篇俄语论文让她翻译,“关于鼠疫的快速诊断方法,他说你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先引进来吧”。当时流行学俄语,而朱锦沁是少数学英语的,面对俄文“两眼一抹黑”。
她想起一位通晓俄文的同学,便寄信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委托他帮忙翻译,很快翻译稿就以快信寄回。
朱锦沁的工作照
根据掌握的基础知识,论文翻译似乎没有问题,讲的是碳凝聚反应对鼠疫的快速诊断。应用论文里的方法,朱锦沁正式开始了在青海的科研,撰写了2篇论文,“我第一次站上讲台作报告,很多研究所的人都认识我了”。
再提这事,这位老同学似乎已经忘了,反问她“你英文那么好,干嘛找我翻译”。朱锦沁笑他老糊涂,在视频里感谢了他的鼎力支持。
1973年,朱锦沁担任西北五省鼠疫科研项目负责人,研究鼠疫间接血凝的阳性诊断标准,并进行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等。三年时间里,他们确定了鼠疫阳性标准,验证了间接血凝与反向血凝试验在鼠疫诊断中的作用,判定了疫源地标准,为青海鼠疫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
防治鼠疫的同时,他们自带帐房行军床,捡牛粪捡蘑菇,骑马巡回医疗,给当地藏族同胞看病。问诊过程中,她曾遇藏獒攻击摔下马,一条腿不能动,只能等待一周自行恢复……那时候,再苦也得咬着牙。
再后来,她编写了很多鼠疫相关的资料,获得过很多职务、荣誉,科研成果获得多个奖项,并筹建了全国鼠疫菌专业实验室。
1985年,朱锦沁担任青海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她通过各种渠道把年轻同事送出去学习,并向卫生厅“伸手要人”;为了在市区盖职工宿舍,她厚脸皮找门路,想方设法筹资金、批基建指标,盖了二十多个图章;她还在研究所建楼房,让职工住上有厕所的房子。
朱锦沁在青海,摄于1980年代。
从依靠外援到依靠研究所自己的人才力量,从实验室只会做培养基到进行科研项目,从鼠疫防治站到地方流行病研究所,朱锦沁在三十多年中见证并参与了青海鼠疫防治事业的发展。
更令她骄傲的是,她参与制定了三个鼠疫的国家标准,亲自起草了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标准,1997年《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16883-1997)》发布时,她已退休。
提及当年回青海的决定,80多岁的老同学至今还会说她“选错了路”。她回应:“我不后悔,自己走的路自己负责任,有什么好后悔的。”在她看来,青海有更多机会进行强毒试验、野外调研,促成了她在鼠疫防治事业上的成就。
“受苦倒也无所谓,我还要争口气。”她补充道,那时候她很瘦弱,只有70多斤,初到鼠疫防治所被称为“上海来的娇小姐”,为了证明自己“男的能做的我也能做,你们骑马我也会骑,体力活干得不比别人少”,她更得做出点成绩。
57岁,朱锦沁退休回到上海。为了给儿子买房,她在一所中小学做管理,给学生做思想教育,隐瞒了过往身份。从所长到学校管理员,听闻消息的人都觉得惊讶,她直言:“说实在我无所谓的,我走到哪儿,只要是工作,我一定要把它干好。”
朱锦沁喜欢养各种植物,这是部分照片。
闲不下来的独居生活
2020年9月,老伴去世后,朱锦沁开始一个人生活。
早安微信是一天中顶重要的事儿。每天六七点钟醒来,她就坐在床上开始发微信,300多位联系人挨个问候。
“我要是几天不发早安,同学就会追问,‘你没有发,你身体还好不好’,会打长途电话来问。”朱锦沁说,这是老年人的关照方式,彼此问候了解近况,她有天出门没来得及发早安,下午就收到了居委会电话。
傍晚时分,她会在花园里浇水,月季、牡丹、美人蕉、绣球、橘子树、茶花、仙人掌、三角梅……二三十种花撑起满园春,她笑称至少得提10桶水。多肉植物也是心头好,她在朋友的推荐下买过100多盆。
晚饭后,她喜欢看比赛,排球第一位,其次是乒乓球、羽毛球。
“我对文艺一窍不通的,唱歌五音不全,我就看体育。”朱锦沁热爱球类比赛,账号简介里称自己“40年的女排迷”,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之后就喜欢上,一代代新老队员都能叫出名字。
“你别看我八十几岁了,夜里头比赛,反正我们国家的再晚我都要看。”她说,印象最深的还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决赛,先连败两局,最后奇迹般地扳回三局夺冠。
朱锦沁过着独居生活。视频截图
有次韩国女排运动员金软景来上海比赛,200元一张票,朱锦沁果断去了现场,“我要看她本人,现场看总比电视上看好。打得好的女排队员我都喜欢。”
出于热爱,她经常在网上浏览排球新闻和评论,同意的就点赞,不同意的就发评论,“女排精神不要忘掉”“不要乱给人家起外号”,发现有人身攻击言论,她毫不客气地怼道“你少说几句,你为什么一天到晚攻击别人,你到底是要赚多少流量?”
去年感染新冠期间,朱锦沁回绝了子女的照顾请求,“我不需要人照顾,我躲着他们都来不及,我自己就是搞传染病的,搞强毒(试验)的,我怕什么呢?”子女每天给她打电话,而她照常做饭浇花,只是卧床休息的时间多了一些。
年龄渐长,身上疾病增多,她知道有些老人摔一跤就走了,有些临终前无法开口说话,所以老伴在世时,他们就处理了房产、交代了身后事。“我不希望像我有些亲戚那样插的满身都是管子……千万不要增加我的痛苦,增加你们的负担。”她在视频里表达了轻松离开的愿望。
不过现在,她还要继续分享生活,和网友、老朋友们聊天,每天走上几千步,晚上至少做半小时数独。“我十几年以前开始做数独,以前买书,现在在平板电脑上做,已经通关到大师级了。”这是她分享给网友的保持头脑灵活的秘诀。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综合排行榜
-
2023-03-01 20:37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
综合热门推荐
-
2023-03-01 20:37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