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讯!未来可期!这一条例正式实施,静安为TA们实现更多“期待”……

一年前,市人大静安区代表团在两会上首次以全团名义提交关于加快制定上海市残障人士无障碍设施管理条例的议案,“发起人”潘书鸿呼吁以立法形式回应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需求和特殊关切,得到市人大高度重视,列为当年1号议案予以推进。

一年后,《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于3月1日正式实施,这让不少全程参与、见证这部立法的静安人倍感振奋。


(资料图片)

新条例实施首日,静安区残联邀请了10多位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残障人士代表等,视察了静安无碍环境建设工作,聆听了大家所提出的真知灼见。

“要发挥好立法的引领助推作用,进一步推动静安无障碍环境建设,擦亮卓越城区温暖底色。”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徐浩在活动现场如是说。

更为安全便利的生活出行

家住临汾路街道的残疾居民徐女士,最近家庭生活起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得益于区残联和街道等部门对她家进行的无障碍设施改造。

屋子里有高低落差的地方做了坡道,方便坐着轮椅也能自由出入;厨房内铺上防滑地砖,水槽、灶头的高度降低,坐在轮椅上洗菜烧饭方便许多;卫生间内,之前的浴缸改为淋浴,加之折叠凳、防滑扶手、智能马桶等设施的改造,更解决了徐女士安全洗澡、如厕的老大难问题。

“很贴心、很周到,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考虑到了。”

徐女士表示,经过政府的一系列无障碍改造,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了,这种感觉很好。”

除了家庭无障碍改造外,社区里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延伸,帮助出行困难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

在汾西路261弄,一台台新加装的电梯,让不少住在老公房的居民告别了爬楼难问题,而电梯口到地面的一段平缓坡道更让坐轮椅的居民感到安心。

“电梯加坡道,现在下楼再也不是一件难事儿了。”

残疾居民张先生原先怕麻烦家人、不爱下楼,如今不仅常常能在小区花园里见到他和邻居聊天的身影,张先生更是多次驾着残疾车外出游玩,“政府花了大力气,方便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那我们就要珍惜这个机会,重新走出家门,活出精彩人生。”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区残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无障碍进残障人士家庭建设)以及“跨前一步”的要求,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项目加以推进。

截止到2022年底,共投入资金9400余万元,累计完成无障碍进残障人士家庭改造3458户,老旧小区无障碍坡道改造721条。

平等而有尊严地融入社会

2月27日上午,听障人士林先生到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咨询如何办理残障人士信息卡套餐服务。与以往只能和工作人员文字交流不同,这次他来到服务台“在线手语视频服务”设备前,对着屏幕,用手语表达想要咨询的业务。随即,屏幕中的专席人员准确快速地将林先生的诉求进行翻译、传达给陪同在旁边的工作人员,以便为他提供更好的后续服务。

这样一来,原本双方需要靠写字和比划来表达的意思,现在直接通过手语和聆听就能完成。

听语障碍者王女士的母亲,需要在全麻手术之前进行两项心内科的检查。自己听不见,母亲又行动不便,该如何是好?王女士想到了市北医院开设的助聋助盲门诊。

2月28日下午,王女士拿着母亲的相关病历,在手语翻译王俊杰的陪同下进行就诊。“不要担心,我们一点点来……”诊室里,王俊杰将王女士的一条条疑问和担忧翻译给医生,又将医生的问诊和建议一条条回应给王女士,架起双方沟通的桥梁,使得王女士原本焦躁担忧的内心平复下来。“

有了助残门诊和志愿者,整个就医过程让我很踏实,不再像以前,一提看病就慌神头疼。”

去位于汾西路471号的阳光心园,是精神障碍患者小张每天最期待的事。在这里,小张跟随老师一起画画、打乒乓、打篮球,还会和同伴们交流聊天。

前段时间,他学会了吹口琴,回到家和爸爸一起口琴合奏的场景,让他的母亲至今历历在目:“到了这里后,孩子变化很大,情绪稳定、性格也开朗了,智力也在慢慢恢复,现在下午都能自己独立回家了……我们能感受到,他在缓慢而坚定地融入到整个社会中,真的很欣慰。”

“让广大残障人士更好地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平等有尊严地融入社会。”徐浩表示,随着静安在多个公共服务机构平台设置36个“在线手语视频服务”点;在华东医院、第十人民医院和市北医院开设助聋助盲门诊;提供一门式、综合性、多样化服务的“阳光家园”……

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愿意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不断加快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他们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无障碍融入生活。

“新规”实施后的更多期待

随着《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正式实施,静安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步伐,迈得愈发稳定有力。

“不仅是残障人士和老人,人人都可能有需要无障碍关怀的时刻。无障碍的环境建设是面向所有生活中有障碍需要帮助的人群。”在潘书鸿看来,这部立法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要关注无障碍设施的“硬件”完善,更要将“软件”纳入法治轨道,推动无障碍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新条例实施后,对无障碍设施环境的优化,将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和信息交流等方方面面。潘书鸿期待也坚信,未来的静安有更大作为:

“比如让盲聋哑人能‘看’上电影,公共场所在设计之初就把无障碍要素、设施纳入,路口红绿灯能发出提示音……期待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落地落实,静安能够从硬件到软件,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层面,为生活上有障碍、需要帮助的人群,从根本上解决客观障碍,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温暖情怀。”

关键词: 这一条例

来源:上海静安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