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派文化融入非遗之美 百余件“精工美艺”展现设计创新


【资料图】

一部《爱情神话》,带火了上海的梧桐树、咖啡馆、蝴蝶酥,也让许多观众着迷于这座城市多元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创作者们,也从中汲取着海派文化带来的点滴灵感,将开放多元的地域文化、时髦摩登的设计风格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3月28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精工美艺”科研创新基地成果展在马利美术馆开幕。展览以“精工美艺”为主题,设有传统服饰、创新服饰、当代皮具三大展区,呈现了由民族服饰创新基地、皮具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联合两大设计专业师生携手完成的百余件成果。

这些作品将非遗与时尚生活相结合,通过影像、摄影、工具、材料、手稿、作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科研活动及教学特色,充分展示师生们在“传承非遗、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这次展览中,观众能够以皮具、服饰为切口,窥见设计中蕴藏的海派风貌。皮具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科研带头人盛锐和电影里的“老白”一样文艺细胞丰富,腔调十足,许多由他指导的学生在毕业后,受到多个知名品牌企业的好评。

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李雅琪、王嘉艺、陈旭联合创作的美式乡村实用型皮雕家具,将皮雕与家具相结合,并提取马鞍元素融合其中,主打亚利桑那风格,有效提高皮革制品装饰性、观赏性与艺术性,更好地实现将皮雕工艺运用在皮革制品设计中。同时,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易明此次带来的作品《雕花的马鞍》以皮雕工艺制作马鞍,展现威武之风。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刘珉邺此次展示的高尔夫球桶套装,以皮雕作为表现手法,以菊花作为主题所制,别具一格。

民族服饰创新基地的科研带头人郭丽莹老师,长期致力于非遗扶贫创新的探索,在她的赋能下,彝族服饰在当代生活中重焕光彩,许多深山里的刺绣手艺人有了居家就业的能力。他们也培养了一批批具有良好素养的新锐服饰皮具行业艺术设计人才。

其实,民族服饰是师生创作的重要灵感和基石,许多师生潜心研究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服饰文化,挖掘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布料配色等,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进行传承与发扬。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黄浩创作的《传承》将哈尼族的传统纹样通过解构、重构来进行创新设计,以服装实现有节奏韵律的新形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王慧创作的《素迦流光》,以彝族服饰中的编结技术为灵感,探索材料、纹样、编结手法的组合变化,古老的技艺在她的作品中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效果。此外,还有30套由云南非遗传承人创作的服装作品,为观众呈现最原始和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学校“传承非遗、创新设计”发展理念,将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协同研究与发展,建设集研究和创作一体化的科研创新基地,培育出更多青年艺术家和科研带头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14日。此外,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第二场玻璃与陶瓷的科研基地成果展将于4月18日至5月5日开展。

关键词:

来源:东方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