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门:封面评论|手机不在身边不踏实,“主体与工具”的边界加速模糊


(相关资料图)

□蒋璟璟

如今,不管忙不忙,人们都把手机当作“贴身随从”带在身边,确保每时每刻都能被“召唤”。手机不在身边,不少人会明显缺乏安全感。近日,相关机构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2%的受访者感叹自己经常不由自主地看手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89.2%的受访者会感到不踏实。过度依赖手机,64.9%的受访者感到难以集中精力,效率低下。(中国青年报)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之于现代个体,早已超越了工具论的范畴,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肉身的延伸,象征了一种主体性的共存共生。“人机分离”的焦虑越发强烈,其实正是肇始于此。在人与手机客观上“融为一体”的前提下,“分离”似乎反倒成了一种“非常态”,自然会引发不适之感。

手机等智能终端,如此显著地拓展了人类在生物体层面的官能。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习惯了把手机作为一种背景性支撑。在自我能力评价、职场工作分担、社会角色扮演等方方面面,手机都是被默认的存在。“如果手机不在身边,89.2%的受访者会感到不踏实。”这固然有手机成瘾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手机如此之深地嵌入了现代生活的几乎所有场景,片刻少不了、离不开。

作为强大的生产工具,智能手机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近年来也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反思。这是因为,在很多时候,主体与工具的边界,加速模糊。到底是人类支配手机,还是“手机支配人类”,竟然成了一个真正需要正视的命题。离开了手机,“个体”的完整性、自适性似乎就无从谈起了,这一客观现状,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格尊严,构成了隐秘的挑战。

“过度依赖手机,64.9%的受访者感到难以集中精力,效率低下”,这其实很好理解。在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使用手机,而是下意识被手机所牵引。手机及其内在生态,定义了我们的信息流、议程、兴趣、品位乃至所有的一切,在这种“无限化的场域”内,荒芜感滋长,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的要素资源,被觊觎、被围猎。

智能手机一度被标榜为填满碎片时间,而从实践反馈看,其切割时间使之支离破碎的能量,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事已至此,纠结于如何“放下手机”并无太多意义,唯一应该去尝试的,只是在主体论与工具论层面,守住最后的分界。

关键词: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