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在应对中探求自我进步

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多地出现本土疫情。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一些市民居家隔离,一些居民则需连夜进行核酸检测……一系列突发状况容易让人进入一个“心理应激”状态,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甚至影响睡眠、饮食。    

市民该如何面对这些时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专家开出“心理锦囊”: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持续战“疫”的前提,与其焦虑,不如在应对的过程中探求自我的新进步。     

接纳焦虑,学会与情绪共处     

新冠疫情已有两年多,城市一次次迎战疫情、跑赢病毒,这背后是防疫人员与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可回避的是,国际疫情依旧在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模式、工作状态、活动范围包括社交距离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易产生焦虑、紧张、疑病、恐惧、抑郁、失眠、强迫等情绪和行为。     

能走出心理阴霾吗?一定能!“疫情中的心理阴霾,最终都能随疫情终结而消散,只是有人快些,有人慢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教授分析,焦虑、紧张等状态属于人的应激常见反应,在心理调适的弹性范围内,能较快走出心理阴霾的人通常拥有较多的“保护因素”、较少的“风险因素”。其中,重要的“保护因素”就包括个性开朗、具备一定的健康科学知识、能便捷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等,而一味把自己包裹在负面消息里的人,走出心理应激就会慢些。     

那么,假如一些人就是很焦虑、放松不下来,那怎么办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李黎支招:那就接纳焦虑,学会与负面情绪共处。     

“焦虑情绪也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适当焦虑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理防御系统,让人提高警惕。我们在积极参与防控疫情的同时,也可借此过程学习与焦虑共处,这是一个应对危机必不可少的心路历程。”李黎说。     

主动出击,夺回身心节奏感     

“调整好心态后,不妨更主动些!”李黎介绍,积极应对是克服恐慌最好的方法。有需要者可先从几方面尝试。比如,回顾曾有效帮助过自己的应对办法,思考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在压力下保持镇定和坚强,走出困境;保证正常作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不管是不是有胃口都按时吃饭,进行必要的放松;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并学会表达、疏泄,列一个可谈心的人际支持名单,在压力爆棚时与名单上的人交谈。      

“反反复复的疫情似乎打乱了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扰乱了我们的心绪,有人因为被突然隔离不能按计划去工作、学习,有人因为防疫要求取消了原本的社交娱乐计划……这些被中断的目标和期待都会让我们心绪不宁,失去对外在世界的心理掌控感。这时候,那就让我们从保持节奏开始,找回自己的心理掌控感!”那么,节奏感如何保持?     

李黎的建议是,在操作层面,请务必放下手头一直关注的“负面话题”,转换视线。“设想一下,疫情反复造成了原聚会计划泡汤,你可能只能在家默默叹气,如果此时换一个安排,比如在家刷一部一直没空看的电影,或与家人动手做一桌美食,切换场景,也是在切换心情。”李黎强调,不要放弃原本用于生活安排特别是娱乐放松的计划,尤其不要停下生活的节奏,这能让你体验到——即使困难和焦虑存在,我仍然能够好好生活!     

心理专家提示,不要小看“转化思维”的能量,换一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懂得“塞翁失马”的道理。     

历经一些“折腾”,也会拥有更坚强心态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经历诸如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公卫事件,但这种经历也不会太多,所以不妨在经风雨、见彩虹后更有所‘得’。”谢斌表示,正是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让我们找到并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新想法和新进步,让我们明白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坦诚、公开、尊重科学的重要;我们放下了“个人拙见”,开始全民抗疫、居家“战斗”,认识了团结、公德、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等都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减少外出,让我们学会在互联网世界寻求生活的精彩;超长假期,让我们有机会体会到家庭和谐、亲人安好的价值,人际交往的不可或缺,也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有意义的独处”的理解……     

谢斌感慨,以上这些都是人的成长,有一些“折腾”,会令我们拥有更坚强的心态:“两年时光,我们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现在的从容应对,要相信,在科学的引领下,只要众志成城,人类的心理韧性就能以最大限度发挥。”     

心理专家同时提示,如果自我调整后仍不能走出心理困境、且持续两周以上,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和机构的帮助,可以拨打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或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文汇报  记者:唐闻佳)

关键词: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