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天宫课堂” 打开科普课的新思路
“天宫课堂”第二课于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
这次授课活动,教育部提前发布关于收看“天宫课堂”的提示,发布了“课程表”。教育部如此重视,或许就是期望“天宫课堂”打开科普课的新思路。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2021年12月1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通知称,教育部、中国科协决定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天宫课堂”是科普资源的增量,但不是常态。众多的科普资源在中小学生身边,关键是如何用活身边的存量。
央视“关于空间站,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学生关注“食物进入消化道会怎么样”“种子是否能像(在)地球上发芽生长”“空间站里有没有WiFi”“如何进行将垃圾的收集,并且再次处理”“水的重复利用”等,这些关注点都与日常生活有很高的关联度。为什么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不愿质疑,不愿提问,更不要说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而在“天宫课堂”上学生们都争先恐后提问?关键就在于兴趣。
比如,太空中的浮力实验,王亚平遇到了“难题”。王亚平向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求助”。北京中学学生徐一航提议:“使用旋转的方式,借助离心作用将水和油分开。”王亚平采纳了建议。叶光富进行了演示,只见他将绳子系在瓶口,快速旋转,不一会儿,瓶子里的混合液就分离开来了。徐一航表示,“这次与航天员的交流令我非常难忘,也点燃了我的科学梦想。我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无比骄傲和自豪!”
“天宫课堂”打开了科普课的新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天宫课堂”的形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能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日常的科普教育中,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路,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价,为学生们搭起广阔的思维平台。根据现在青少年的特点,针对科普需求和科普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通过创新思路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技术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科普场景,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乐趣中感悟科技知识。同时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最引人入胜的科学议题,致力研发出相关的科学展品,以此让学生者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比如上海科技馆,近年来,馆方以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展教资源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按照年龄层次和团队大小进行分众化设计,完成七大系列不同主题类型的研学课程开发,同时还和100多所学校建立了自然联盟,把博物馆学校办到学校里。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综合排行榜
-
2021-10-27 11:18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
综合热门推荐
-
2021-10-27 11:18
-
2019-12-13 14:01
-
2019-12-13 13:09
-
2020-02-05 23:40
-
2020-02-05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