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支持家政服务业数字化、畅通大循环激发汽车消费潜力

封面新闻记者 付文超

2023年全国两会临近,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进入履职的第六年。作为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连续六年向全国人大建言献策。2023年,姚劲波向全国两会提交四份书面建议,聚焦“释放活力、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畅通大循环,激发汽车消费潜力”、“支持家政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助力惠民生、促就业、扩消费”等话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就业工作方面除了进一步稳企拓岗、强化公共招聘服务以外,更需消灭就业供需端信息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辟新就业群体形态发展的绿色通道,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此,姚劲波建议鼓励政企合作,依托科技创新释放零工市场活力。在传统招聘形式被数字化取代的未来,优质SaaS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将大力提升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匹配效率,以智能化服务帮助更多企业招到人,招对人、留住人。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依托互联网招聘平台的数字化力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升级改造,给予率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改造的中小企业予以适当补贴,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高效追踪和管理企业人才,改变传统的招聘和管理模式。

姚劲波认为,在2022年社保“缓返补”政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鼓励企业扩大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对于吸纳应届大学生的企业根据招聘人数,实施前半年免、后半年减半缴纳社保的政策,应届大学生社保的差额部分视同缴纳。同时,通过免税、减费、增贷、专利、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扶持数字经济、网络直播等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新兴行业、企业,激发就业市场活力。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辆,全国84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汽车的消费已经进入“换购”的时代,即消费者购买一辆新车,常常要先卖掉旧车,二手车的顺畅流通,对促进汽车消费更显重要。

对此,姚劲波表示,长期确定二手车增值税减按0.5%征收政策。随着2022年10月临时号牌、反向开票等政策的出台,相关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对扶持优质经销型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汽车消费,开始逐步发挥显著作用。为巩固前期成果和努力,让政策体系持续发挥应有价值,建议长期确定二手车经销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政策。

同时,姚劲波建议,应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二手车交易便利化水平。在具备条件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经销企业设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完善配套服务,通过科技手段赋能,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二手车交易、纳税、登记、保险等“一站式”服务。探索线上“二手车交易市场”模式,在具备条件的互联网经销企业,设立网上机动车登记站,实现“网上过户”功能。伴随着二手车限迁政策的打破,跨区域的车辆交易将快速增加,为推动二手车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通、大流转,建议进一步简化交易流程,实现交易方在车辆所在地直接办理汽车转让登记手续。

当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超3600万人,但劳动力紧缺现象仍非常突出。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家政服务员、保洁员在2022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位列前十。

为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助力惠民生、促就业、扩消费,姚劲波建议,大力提升家政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家政服务业“大需求、小主体”特征明显,数字化率不足10%,远落后于生活服务业平均水平。建议鼓励和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痛点。提升优质服务资源供给,加强供需匹配效率,通过全流程的深度把控,做到服务标准化、价格透明化。支持家政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同时,姚劲波认为,应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获得感和归属感。支持智能派单和管理系统应用,有效提高劳动者单位时间服务数量和收入。依托互联网龙头企业和大型家政企业,打造“招募-培训-认证-就业”完整链条,建立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双提升的职业路径,缓解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探索国家职业标准开发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等开发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在国家新职业认定时,向家政服务业予以倾斜,继续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新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深挖人才供给“蓄水池”。

此外,姚劲波还建议,激发家政消费潜力。深度推进家政进社区,通过“互联网家政+物业服务”等方式,创新社区家政服务供给,创新家政进社区的供应链,引导家政服务充分融入社区生活体系,推进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将家政纳入促消费的支持范围,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组织开展以家政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能够让居民对好的品牌和服务更了解、更信任,让家政服务成为生活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