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自一位“大白”雾气蒙蒙的护目镜,上外师生创作并朗诵诗歌《在春日与你对视》

“你是春日里,一朵笨拙又轻盈的雪花,远远地向我走来,和我一起拥抱春的时光,那护目镜下湿润的睫毛,躲藏着沉沉的浪涛,在疲惫中拍打着风雨的无常,向我们传达对骄阳的渴望……”

一段原创诗歌朗诵视频《在春日与你对视》,这两天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微信群、朋友圈中被高频转发。

艺术教育中心指导老师、此次诗朗诵视频的发起者王静表示,“这段时间,有很多感人的画面值得珍藏,我们想要用一首原创诗歌,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春日,纵然疫情汹涌,我们依然心手相连。”

视频背后的创作者是上外的“主持人天团”。该主持人团由上外艺术教育中心指导,招收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

十几名“主持人”,在王静的一声招呼下,快速接力创作诗歌,又快速地完成了各自分段录制音频、剪辑拼接视频的工作。

创作这首诗歌的缘起,来自于深深印在王静脑海中的一个画面。

有一天,王静在校园里做核酸检测,看见面前的“大白”姑娘,约莫二十岁出头,个子瘦小,护目镜里全是雾气,看得出来很是疲惫,却依然温柔地指示着人们如何操作手机,进行核酸检测登记。

“她的护目镜雾气蒙蒙,已经无法与人对视,但当时的我,真的很想看清她的眼睛。”王静告诉周到君。

这个年轻瘦小的身影在王静心里挥之不去。

王静决定要做些什么。

当天傍晚,王静就把“原创诗歌+诗朗诵”的想法发在主持人群里,同学们立刻响应——封闭多日的他们,心中也早已有太多话想说。

众人一拍即合,开始“接力写诗”。

“没有花里胡哨的修辞,也没有连篇累牍的描绘,但这首原创小诗,却充满了真挚的力量,只因诗中的一切,都来自于同学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翻译专业的大一学生陈胤凯表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二学生钟吴越想到防疫人员的奔波劳累,写道:“我看见,你向着不同的方向,挥舞起有力的臂膀,驱赶走本不属于这个春天的烦乱,让躁动的芽苞渐渐舒展。”

新闻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白宇想起志愿者的默默付出,写下这样的诗句:“是谁,一遍遍爬上教学楼、宿舍楼,为我们送来一餐又一餐,像鼓足力气的风帆,在云翳的磨砺中,映照出不惧风浪的青春烂漫。”

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张晓雅想起朝夕相处的同学:“我们不止期待在这个春日相遇,更邀约每一个四季陪伴。”

……

王静把深深印在脑海中的那幅“无法对视”的画面,凝练成诗句——“那护目镜下湿润的睫毛,躲藏着沉沉的浪涛,在疲惫中拍打着风雨的无常,向我们传达对骄阳的渴望……”

最终,诗歌的标题定为《在春日与你对视》。

进入朗诵阶段后,大家开始练习各自的段落,并对频频出现的“倒春寒”一词产生了讨论。

“倒春寒”的“倒”字,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四声?

一开始,有人觉得,不应该是第四声——“倒过来”?那岂不是表明,我们后退了?

后来,众人通过翻看央视主持人视频资料得知,就是第四声,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倒春寒,的确是退后,但这种退后是暂时的,它是通向新生的历练,也是获得强大的考验。

诗朗诵视频获得很好的反响,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王静收到了来自曾经的老师、同学的各方来信,他们纷纷表示,“很感动”。

“声音和艺术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不知道那位护目镜雾气蒙蒙的‘大白’姑娘有没有看到我们的这段视频。我希望她能看到,能够因此在护目镜后面绽放灿烂的笑容。希望下次见面,我和她可以毫无遮拦地对视,我可以看清她的眼睛。”王静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乔一萌

关键词: 雾气蒙蒙

来源:周到上海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