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区——松江泖港镇:把好关、守好门,基层战疫不松懈

根据核酸检测筛查结果和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要求,4月1日5时起,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实行分区分类、网格化管理。其中,位于浦南的泖港镇成为全市除崇明岛外唯一的防范区。

社区村居是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道关”,泖港镇多为农村地区,当地又是如何把好关、守好门的呢?4月3日,记者来到泖港镇田黄村一探究竟。

下午1点半,采访车刚到村口,就被道口值班的村民朱莲花拦住了。“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还请理解。”已经60岁的她佩着党徽,戴着口罩,现场测温、核查信息,一番检查后才予放行。

据了解,田黄村原本有20多条对外通行的道路,疫情防控以来,为了加强管理,目前仅留5个出入道口,由志愿者自发轮班,24小时值守,做好出入人员的登记检查。

“虽然我们暂时被列为防范区,但病毒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一起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朱莲花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田黄村人,疫情发生以来,她就和老姐妹们主动报名,加入了村里的志愿者队伍。

田黄村有户籍人口2700余人、外来人口15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1000余人,人口老龄化程度特别高,这无形中给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我对各家各户的情况比较熟悉,特别是村里的老人,大家都面熟,劝导起来也好说话。”朱莲花说,村民大多数都比较遵守防疫规定,特别是经过广泛宣传之后,“做好健康监测、非必要不出村”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近期村道上空空荡荡,往日劳作的田间地头也安静了下来。

泖港镇田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虹告诉记者,像朱莲花这样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村民志愿者不在少数。村民夏志军是社区网格长,这两天也奔忙于物资派送等工作中。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身着防护服、佩戴口罩,满载着大米、鸡蛋、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准备“送货上门”。

电动三轮车穿行在乡间平坦的小路上,两侧农田里,大片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宛如金色的波涛。但夏志军无暇欣赏这样的田园美景,“早点把物资送到位”的念头牢牢占据着他的心头。

为了尽快把物资送到村民家门口,那辆电动三轮车还是他找村里的种植大户借来的。“听说是要给村里送东西的,对方很爽快就答应了。”夏志军说,最近两天靠着三轮车,他都是上午7点左右就开始送物资,“总想着送完物资以后尽快投入到下一项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这段时间来,村里的老党员和一些年轻人都自发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广大村民也积极响应,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大家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对我们做好社区防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潘虹坦言,特别是在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过程中,同心战疫尤为重要。

根据疫情防控规定,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规模,落实7天自我健康管理和相应频次检测。

4月1日至3日,田黄村分别进行了两轮抗原自测和一轮核酸检测。村里许多老人平时不用智能手机,甚至不用手机,志愿者们便逐一摸排,提前帮助他们通过软件生成核酸采样码并打印出来。为了防止遗失,核酸采样点还放置了打印机,以备不时之需。遇到腿脚不便的村民,村里则提前安排了车辆全程接送,并通过绿色通道优先采样。遇到因身体状况确实无法出门的村民,志愿者们就协调医护人员上门采样。大家想尽办法,确保了核酸采样和抗原自测过程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满足人民的应急就医和用药需求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也是人民群众始终关注的焦点。采访过程中,村委委员邵子丽正在清点、整理当天村民的用药需求袋。她说:“一只袋子就对应着一位村民的用药需求,都是提前收集好,再到相关医院取药,最后分发到每家每户。”而对于应急就医需求,潘虹则告诉记者,村里共5位村民有血透、放化疗等特殊需求,好在镇里提前安排,为每个村配备了一辆特殊通行车,为应急情况下的送医、转运解决了后顾之忧。

“‘防范区’里抓防范,我们一刻也不敢松懈。”潘虹说,他们将继续切实担负起基层‘第一道关’的责任,凝聚起更广泛的战疫合力,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决战决胜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尽上基层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来源:上海松江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